
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(記者 鄭瑩瑩)說起話來溫溫柔柔的“80后”王卓琳是一名結構工程師,時常與老舊建筑和歷史建筑打交道。新近她入選成為第十一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。
王卓琳說,土木工程并非又“土”又“木”,“我們其實引入了很多先進的技術,來解決行業原來覺得解決不了的問題!
她說,建筑與城市密切相關,縱觀整個城市的發展,離不開建筑的發展;建筑的設計、維護、修繕和改造過程,與城市的建設、更新密不可分,“所以我們在做建筑科學的相關研究時,也是在支撐城市的相關發展!
王卓琳是上海建科集團的正高級工程師,長期從事建筑檢測評估、運維安全與更新改造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等,在這個過程中,她慢慢找尋著自己與建筑、與這座城市契合的人生路。
王卓琳說,其實土木工程這個專業并不是自己選的,1999年她上大學本科那會兒,計算機信息工程、金融管理特別火爆,她的前兩個志愿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與信息工程,報土木工程其實是家里有位長輩是從事這個行業的,覺得這方面也不錯;后來因為高考分數的關系,沒有入選最熱門的專業,她就選了土木工程專業,且繼續讀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,直至慢慢步入職場。
“我覺得每個行業其實并沒有特別限定只適合男性或女性,尤其是科研崗位,相對來說,女性在注意力的集中度、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!彼f。
雖然是做建筑領域的科學研究為主,但很多時候她也要去工程現場,也要爬一爬腳手架,坐一坐施工升降電梯,摸摸石子水泥和鋼筋;同時也要在實驗室內完成很多方案的設計和實施。

王卓琳 受訪者 供圖
在這個過程中,她尋找著自己的專業樂趣。在對外介紹或者科普講座時,王卓琳常說,自己是給房子看病的“醫生”。
她介紹,自己團隊所做的建筑精細化檢測,相當于要對老建筑做一些低影響、低干擾的精細化評估和處理,就好比如果面對一個老人,盡量通過一些常規手段來保持其健康狀態,盡量不要去做大手術,“新建筑像年輕人一樣,可能動個‘小手術’恢復得很快,但老建筑就不一定了,總要有一些與之匹配的個性化解決方案!
王卓琳說,各行各業都有辛苦的時候,但她像大部分人一樣,每當自己能提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,就能從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。(完)
注: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!
編輯:王丹沁